從2004年辛格政府建立以來,印度制造業總體發展態勢良好,充滿生機。印度重視發展制造業是中國模式影響的結果,但并非完全照搬,其平穩發展體現了印度的后發優勢。面對印度制造業的競爭和挑戰,為了實現我國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有必要學習印度經驗和反思中國模式。
一、近年來印度制造業發展勢頭強勁
獨立后印度制造業一直發展滯后,從1995年到2004年的平均增長率只有7%,其中1998年的增長率還低至2.7%。然而,制造業地位十分重要,既是經濟增長的基礎,又有利于就業,印度每年有1400萬新人涌入勞動力市場,但制造業每年僅能提供100萬個新工作崗位。實際上,印度擁有潛力巨大的消費市場和廉價豐富的勞動力,也有大力發展制造業的可能性。2004年,以“經濟改革之父”曼熒漢·辛格為總理的新政府決定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印度制造業開始步入快車道。據印度中央統計機構(CSO)數據顯示。工業部門的制造業生產指數(1993=100)分別是:2003為196.6,2004為214.6,2005為234.2,2006為263.5,2007為287.2。印度經濟監控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印度制造業增長率高達12%。2007年的增長率也有8.8%。2008年,受國內外總體經濟形勢的影響,印度制造業發展減速,2008年第一季度,印度制造業增長率降為5.7%,但7月又上升為7.5%。
近幾年出口額連續大幅增加也反映出印度制造業良好的發展態勢。2002年印度制造業出口約370億美元,2004年很快上升到540億美元。近年來,印度仿效中國設立的特別經濟區(SEZs)出口發展快速,2007年出口總額初步測算達168億美元,增長94%;2008年預計將達到313億美元,增長86%。埃森哲最近發布了一份關于低成本國家外包業務發展的研究報告,其中指出在未來5—10年內印度制造業出口將增至1500億到2000億美元。
制造業的快速發展另一個指標是外資的規模和增速。為了實現建立世界制造業中心的目標,辛格政府加大了引資力度,外國直接投資進入印度的規模明顯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000年印度吸引外資僅35.85億美元,2005年上升到66.76億美元,2006年高達168.81億美元。由聯合國貿發組織對141個國家進行的FDI指數排名顯示,印度在吸引外資方面排名由2005年的第121位上升至2006年的第113位,是歷年來升幅最高的一年。一些專家預測,印度作為“后中國”市場,將成為外商競相投資的新目標。
印度制造業的發展集中體現在汽車、鋼鐵以及制藥等優勢產業和世界級企業的快速發展方面。以汽車業為例,根據印度汽車制造企業協會統計。2008年1-6月,印度共生產乘用車(含轎車)和商用車124.6萬輛,同比增長11.2%;共生產三輪車和兩輪車(含摩托車)432.5萬輛,同比增長1.9%;印度汽車(包括乘用車、商用車、三輪車、兩輪車)出口達69.5萬輛,同比增長31.O%。印度的汽車生產規模還將會大幅度擴展,2008年9月4日,在新德里舉行的印度汽車工業協會(SMM)年會上,印度商工部長納特表示,印度將成為全球汽車出口中心。10年后年出口額將達到250億美元。優勢產業的發展帶動了印度制造業的整體發展,并培育了一批世界級企業,如軟件業的信息系統公司(Infosys)和維普羅公司(gripm)、制藥業的蘭巴克西公司(Ranbaxy)和雷迪博士實驗室(DrReddys Labs)、汽車零部件業的巴夏汽車公司(Bajaj Auto)以及汽車裝配業的馬亨達(Mahindra),等等。2003年,蘭伯西制藥公司在全球的藥品銷售額達7164億美元,2004年其凈收入達到9億美元,發展速度驚人。
二、印度制造業快速發展的原因
1.調整產業結構,辛格政府大力鼓勵發展制造業。
辛格政府將調整產業結構作為經濟改革重點,為了加快制造業的發展步伐,2004年9月成立了“國家制造業競爭力委員會”,專職負責“確保制造業的快速及持續發展”。2005年9月26日,該委員會發布了“制造業國家戰略”白皮書,提出印度的目標是“與中國競爭全球制造業中心的地位”,建議政府應該修改勞工法、減少無意義的生產檢查、改善基礎設施以及改革進口關稅體系等措施。目前,印度政府已采取了改善基礎設施、減少政府干預、減少勞動保護、降低關稅、吸引外資以及建立經濟特區等政策。
在印度政府實施的各項鼓勵制造業發展的措施中,最為突出的是外資政策。2004年印度外資政策被認為是“印度經濟改革的里程碑”,主要做法是提高外國投資者的控股率,擴大FDI的投資領域,簡化FDI的投資手續,允許外國機構投資者在股票和債券市場上進行組合投資,取消進口配額,等等。l呦口印度逐步取消對外國直接投資控股的最高限額,發電、輸電、配電以及公路、機場、港口、民用航空等領域允許100%的外國直接投資。海外企業對印度本地移動電話公司的投資所占的比率由原來的49%提高到74%。政府還簡化手續,在30天內給外企答復,在許多領域允許外國直接投資項目經自動獲準方式獲得批準。
為了吸引外資,印度大小官員積極在全球各地招商。辛格利用他就任總理后的首次英國和美國之行,頻頻向當地企業家介紹印度的市場前景和政府的經濟改革計劃,期望他們加大對印度的投資力度。在2006年達沃斯財富論壇上,150人的印度代表團發起了“處處是印度”的活動,他們向與會者的房問贈送禮品、舉辦多場“印度之夜”晚會,還請來好萊塢的電影明星、舞蹈家和流行歌手助興,目的就是為了吸引外資。
2.立足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基礎,印度選擇以建立技術型制造業中心為目標的道路來實現跨越性發展。
目前,印度制造業產業規模仍然相對落后,近年來的快速發展主要體現在資本技術密集型制造業領域。與中國相比,印度制造業的很多發展條件和狀況不盡如人意,但在高科技領域特別是信息技術方面占有優勢。立足國內形勢,印度政府選擇以資金和技術型制造業為先導,優先發展汽車制造業、鋼鐵制造業、醫藥化工業、電子制造業等產業,再進一步推進整體制造業的發展,走的是一條靠研發、自主技術和自有品牌來發展知識型制造業的道路。利用“后發優勢”,印度制造業不僅獲得了快速發展,還實現了可持續發展和跨越性發展,直接占據了制造業產業鏈條的制高點。
3.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把握制造業全球轉移新機遇。
由于改革起步較晚,印度曾錯過了全球勞動密集型工業的外包,對于目前的技術和資本型制造業全球轉移,印度把握住了機會。如在電子領域,韓國LG電子決定增加在印度生產家電產品的投資,電信巨頭諾基亞在印度南部城市班加羅爾建立一個可雇傭2000人的手機制造企業。盡管目前只有7%的跨國企業在印度設廠,但18%的大企業意欲在今后3—5年進駐印度。
印度能在這次技術資本型制造業全球轉移中嶄露頭角,依靠的是獨特的自身優勢。(1)法律方面。作為英聯邦的成員國,印度法律體系非常完善,而且與歐美國家的法律體系兼容性更好。(2)語言文化方面。英語是印度國家官方語言之一,英語的普及使印度與西方投資者之間不存在嚴重的語言文化障礙。(3)企業方面。印度的各種經濟商務活動與國際慣例接軌已經多年,印度企業比中國企業更熟悉現代企業管理和國際貿易規則。(4)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印度在推行知識產權保護法方面表現良好,吸引不少國際公司到印度設立研發中心。(5)人力資源方面。與中國相比,印度勞云勾力成本低,青年勞動力資源Iji『景更好。國際勞工組織預測,2020年,20-24歲年齡段人口印度將有1.16億工人,而中國只有0.94億工人。同時,印度精英人才的工程技能和英語技能,將使它在整個制造業領域更有競爭力。(6)市場方面。從成本和投資安全考慮,跨國企業不再將中國作為唯一的投資目的地,而越南的金融危機和泰國的政局動蕩使東南亞吸引力大減,國內市場廣闊而又穩定的印度更受青睞。
三、對中國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的啟示
制造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我國的制造業模式存在很多問題。在規模上,總量和市場份額不大,產品以勞動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為主;在市場效率和效益上,勞動生產率低,交易成本高;在技術創新能力上,研發投入少,專利申請數量、科技人才數量以及知名品牌少;在勞動力素質上,技能型人才缺乏。為了實現我國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有必要研究和學習印度的發展經驗。
1.依靠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21世紀初,圍繞著以知識為基礎的創新能力競爭,一場以信息技術為特征的全球化的制造業革命正在波瀾壯闊地展開。工業信息化的作用體現在:促進宏觀經濟的增長;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啟動新的需求;提高企業及社會的整體經濟效益。哪嗨每一次產業結構的升級都是高新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結果,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技術與制造業的融合,提供了制造業實現突破甚至跨越式發展的機遇,這也是印度制造業的發展優勢所在。改革開放以來,利用勞動力資源的比較優勢,我國制造業特別是輕工制造業取得快速的發展。然而,這種產業模式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資源,獲得的利潤卻十分有限,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核心技術缺乏,導致制造業空芯化和低成本勞動優勢正在逐漸消失。十七大報告指出,我國要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在制造業方面要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振興裝備制造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和提升高技術產業。為了推進中國制造業信息化,首先是建立制造業技術開發體系。力求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其次是建立科學技術迅速轉化為生產力的機制,實行產學研結合,積極推進信息技術在制造業中的應用。
2.重視人才培養,保持勞動力比較優勢。
作為發展中國家,印度也存在勞動力技能不足的問題,但印度十分注重對勞工的保護和教育,近年還持續增加了教育投入。如今,勞動力成本低廉、高技術人員眾多以及年輕工人潛力巨大等使印度在人力資源方面獨具優勢,這也是國際企業紛紛搶灘印度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中國企業對于人才重視不夠,制造業創造的財富并沒有讓員工受惠,工資漲幅很小。導致在珠江三角洲出現“民工荒”問題;企業對于員工的培訓不夠.制造業陷入低層次、低價格、低利潤的怪圈。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而言,人力資本的質量與數量,遠比實物資本的質量與數量來得重要。如今,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在企業的應用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職工的素質。
面對印度在勞動力方面的挑戰,我們必須采取措施保持在人力資源方面的優勢,勞動力成本低廉的比較優勢是相對的,技術優勢才是保持人力資源競爭力的可靠保證。首先要加大農村教育投資,以繼續保持教育良好的熟練工人方面的競爭優勢。其次要加大對企業員工的技術培訓,企業員工既是勞動者,也是創造者,中國想要成為制造業的強國和提高自己的制造業競爭力。就必須加大對員工的投入。再次要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制造業人才培養和合理使用的體制與機制,避免人才浪費現象。
3.扶持本土企業,提升中國制造業企業的國際地位。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是—個國家發展經濟的基礎條件,是產業技術的龍頭,是帶領眾多企業參加國際市場競爭的主力軍,體現一國的產業實力。獨立后印度實行的是混合經濟模式,私營經濟發展比中國要好,出現了一些世界級的企業,有的還躋身世界企業500強,而上榜的中國企業全部是國營企業。在企業政策方面,印度在本土企業扶持保護方面比我國要好一些。雖然積極吸引外資,但印度政府一直堅持內外平等,拒絕給予外資企業超國民待遇。盡管印度的金融體系有許多缺陷,但它卻不像中國的金融體系那樣歧視小型私人企業,20世紀90年代初沒有固定資產的信息技術公司創業起步就受益于這一體系。我國也應該強化企業扶持政策,取消對外企特殊政策,而且應該按國際慣例,建立在招標中對本土企業的優惠待遇。我們還需要提升中國企業特別是私營企業的競爭力。主要措施是:在實現規模效應的前提下,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跨國公司;實現中小企業集群化,發揮中小企業群在競爭中的團隊作用;增加科技投入,重視企業的核心能力建設。
4.重視軟環境建設,吸引并合理使用外資。
目前。印度制造業的主要動力來自外資企業的大量資金投入。但是,由于受到基礎設施、稅收制度、經濟觀念、經濟規模等各種因素的限制,印度實際利用外資的金額遠遠少于中國,2006年中國的外商直接投資為694.68億美元,而同期印度的FDl只有168.81億美元。從長遠看,印度在吸引外資方面比中國更有優勢,如經濟發展前景光明、國內市場巨大、原材料價格低廉以及不斷增強的消費能力,特別是全國通用英語、穩定的民主制度、完善的法律體系、透明的金融體系、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寬松的外資政策、良好的國際關系等,有利于印度獲得在吸引外資方面的相對優勢。在外資利用效率方面,印度也是可圈可點的。以2004年為例,中國和印度的GDP增長率分別是10.1%和7.3%,中國實際利用外資額為606.3億美元,印度同期只有53.35億美元,不足中國的10%,印度建設新廠和設備的國內投資只及中國的一半水平,而中國將近50%的GDP投資到了國內的工廠和設備上,差不多與印度的整個GDP相當。因此,我國需要調整外資政策。一方面,要高度重視制度、知識產權、行政、法律等軟環境建設,營造吸引外資的有利環境。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外資,不能為了外資而引入外資,要讓外資為我所用,采取措施將外資引向有利于我國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的領域。同時,還要提高外資的利用效率。
(責任編輯:admin)